今天是:
学校首页| 加入收藏  
 课程首页 | 课程概况 | 课程内容授课教案 | 练习作业 | 教学课件 | 参考资料 | 实践教学 | 教学改革 | 教学效果 | 经典文献 
原理考核大纲2018.3修订-... 10-27
第七章学生练习题 10-24
第六章学生练习题 10-24
第五章复习题 10-24
第四章学生练习题试题 10-24
请输入要搜索信息的内容!
 
练习作业
第二章学生练习题试题
2018-10-24 09: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学生练习题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2.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A科学兴趣     B社会实践    C求知欲望    D好奇心

3. 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5. 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   )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

6. 认识的本质在于(   )

A主体创造     B能动反映      C社会实践       D客观存在

7. 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    )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8. 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    )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                     D实践比理论重要

9.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  )

A本质认识     B深刻认识    C内在认识   D正确认识

10.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1.“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2.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3.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  )

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社会实践    D人类的认识能力

1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  )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15.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参考答案:1.A  2.B  3.A   4.B  5D  6B   7C   8B   9D   10D   11B  12C   13C   14D    15C

二、多项选择题

1.感性认识是(   )

A认识的初级阶段          B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

C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D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   )

A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    B认识的高级阶段

C生动形象的认识          D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  )

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B要有鲜明的效果

C理论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行动   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5.属于人类的基本实践形式有(   )

A学生读书   B农民起义   C运动员训练  D宇航员探究火星的奥秘

6.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

7.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   )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认识具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8.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  )

A带着问题在书上找答案    B反对学习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什么就用什么

9.造成主体主观因素差异的是(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的环境的差异

C认识对象的差异       D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人类的社会历史活动     B人类的能动性的活动

C人类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D人类的精神活动

参考答案:1ABC   2ABD    3ACD   4ABD   5ABCD   6BC    7ABD    8BC    9 ABD   10ABC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认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相当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认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有意识和目的;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才能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

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事物尚未进入人的认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认识的客体。只有与认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认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认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时,认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本身不属于客观事物。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J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上述观点不等同。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量,无所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验真理有客观标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性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有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点是直观性和表面性,不能深入、全面地反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所谓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行为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

      马克思主义主张思维的至上和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受认识主体的限制和认识对象暴露程度的限制。首先,从客体上看,事物是复杂的,它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还要受历史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实践水平和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其次,认识主体要受自身的局限性,受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经验以至身体素质等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对客观事物特别是比较复杂的事物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不断修正、补充、深化,才能形成正确的思想。

     由于世界及其联系和发展在空间和时间上是无限的,人的实践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的认识也必然是无限发展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关闭窗口
 
 
 
地址:楚雄师范学院花果山校区 邮政编码:675000 Copyright©2014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设计、制作及技术支持: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