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是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合暑办学的社会科学部。2006年10月学校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2016年12月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机构职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主体单位,是研究宣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的前沿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主渠道,是为社会提供先进思想文化引领服务的教学科研机构。
组织管理:学院设学校党委直属党支部,设书记、副书记各1名,设院长、副院长各1名。内设教学秘书、科研秘书、行政秘书各1名,按课程设置教研室主任5名。学院的组织管理工作按照党政联席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党支部委员会、院长办公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委员会落实具体工作任务的模式进行。
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13年获学校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分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
课程建设:按照教育部要求,我校规范设置5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配置16学分,分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学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3学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其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6年1月双双通过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合格验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于2014年12月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合格验收。
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博士2人,硕士2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1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2人,云南省高校思政课青年骨干教师2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2人,校级学术骨干2人,校级师德标兵5人。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教师队伍于2015年通过云南省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合格验收。
教学改革:近五年来,我院共获得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政课专项任务项目2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7项,获资金支持8万元。获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奖共1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获云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奖21项,获学校教学比赛、教学优质奖共15项。
学术研究: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于2013年获学校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立项,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近五年来,教师获学术科研课题立项32项,获科研项目经费近150余万元。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院省校教育合作项目3项,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教育厅科研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11项,在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共1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编著2部。获科研成果奖励13项,其中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楚雄州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
作用发挥:我院积极发挥思政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配合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校团校培训、普及法律法规、“楚雄青年论坛”、“道德讲坛”、“三下乡”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在学校连续10年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文明校园”荣誉,省委高校工委于2016年1月将我校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办学特色:一是在认真贯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加强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思政课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二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取得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视频公开课及互动式教学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教学法和经典著作品读法等成果,努力培育形式新颖、效果良好、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积极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积极落实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积极加强学术研究,科研支撑和反哺教学的成效不断体现。四是认真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实施人才引进、以老带新、专家辅导、教学比赛、集体备课、同行评课、公开课、访学、进修、学历提升等措施,积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着力培养教学科研领军骨干教师,着力培养年轻教师,使教师队伍在省级教学团队建设基础上不断取得新进展。